3.邓小平理论

选择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整个中特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时代的背景是革命与战争。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实践基础)。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从十二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中特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3. 党的十三大:(三大成就+一个轮廓,非常重要)

    •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时间上是十三大,标志是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

  4.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5.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6. 党的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 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胡锦涛科学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习近平新思想: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特?

      每一届领导人回答的问题:之前所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自己时代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 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生产关系+目标;突出强调生产力)

    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它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
    • 它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是共同富裕。”(这两点不允许改;现在是“收入差距较大”,不是“两极分化")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以选择题的形式考一一对应)

    • 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
    • 理论联系实际➔途径、方法
    • 实事求是➔实质、核心(思想路线单选题选)
    •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目的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叫“国情论"):

    • 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采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说法。

      十三大前夕: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国情加以把握。

      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

    •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约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 (定性)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定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美国、北欧等国家和地区,如果要进入社会主义,不需要进入初级阶段。

  • 党的基本路线

    •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出发点/落脚点/归宿/根本目的:答案与人有关

      立足点/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制度

      重要保障:法治

      战略支撑:国防军队

      前提:社会稳定

    • 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如何坚持)

      • 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大胆的改、大胆的试+底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意义(重要性):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 充实和完善:

      •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 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中特进入新时代的总任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

  • 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

    1. 年到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 年到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3. 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之前达到的小康,是低层次的小康;

    现在的说法,到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强国”。

  • 改革开放理论

    • 改革的性质: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改,只能完善和发展;“体制”不仅可以改,而且要翻天覆地地改(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重要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这些矛盾是根本动力。

      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看:(“三个有利于")

      •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对外开放的要求:

      • 在开放的范围上,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底线是承认一个中国;多层次是指中国的开放是分批次的。

      • 在学习的内容上,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 在开放的原则上,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 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开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或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中国现在是“计划+市场”,例如“十三五计划")

      •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制度问题;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手段/体制/方式问题;

        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没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制度属性。

  •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性质)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历史地位/评价)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和改革)

非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邓小平强调,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Last modification:May 26, 2023
希望能帮到你(^-^)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