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选择题

简单商品经济

价值是什么

  •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 社会分工的存在;(你耕田来我织布)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与商品经济相对的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既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不经过劳动而天然存在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但不能互相等同。价值必须要有劳动和交换。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二者不可兼得 (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缺一不可

    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而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商品才有价值)。

  •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不是商品的两因素

  • 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两因素。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也即社会财富)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出来。具体劳动保存或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具体劳动→自然属性,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社会属性,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如何衡量

  •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成反比。效率增加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降低,价值就会下降。

    条件单位商品的
    价值量
    相同时间生产商品数量单位时间商品
    价值总量
    单位商品的
    使用价值量
    单位时间商品
    使用价值总量
    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加减少增多不变不变增多
    个别劳动生产率增加不变增多增多不变增多
  •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正比)
    •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正比)
    •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越明确,劳动生产率越高,正比)
    •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正比)
  •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业化的训练直接就以做的劳动。

      自乘的:倍数不由别的规定,而是由自己形成的倍数。(市场决定)

    •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如何表现(通过交换)

  •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终极完备形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只有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充当等价物时才是货币。

  • 货币:指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最重要考点)

    • 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原因:

      •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功能,因为纸币自身没有价值)
      • 观念上的货币;(想象中的、本身没有的货币) (虚拟货币是现实的货币)
    •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要求:

      •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可以不足值;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纸币本身0价值,但是可以用来作为流通手段的工具,因为可以不足值。但是不能用来执行价值尺度功能。

    • 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 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流通手段:现货交易;支付手段:没有现货)

    • 世界货币:在国际商品的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

    •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 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有何规律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影响价格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性因素)、供求、币值

  •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 价值规律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从私有制来看是私人劳动,从社会分工来看是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发达商品经济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者:“我这个人”;劳动力:“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者出售的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后,才进入资本经济(发达经济)

  •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

    •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地区标准,劳动力的价值会有所浮动)

  •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劳动又是普通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价值增殖功能)。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增殖,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货币不会增殖,资本会增殖)

    货币想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劳动力成为了商品,钱才具有增殖的功能。

剩余价值的生产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工人)和价值增殖(资本)过程的统一。

    决定工人赚多少钱的不是他干了多少小时,而取决于这个历史时期他还有家人以及教育培训需要多少钱。

    举例:

    • 购买面粉花费 元,雇佣工人平均每天支付工资 元,四个小时做完,所有包子卖 元,,这就不叫资本家了,这是慈善家。
    • 购买面粉花费 元,雇佣工人平均每天支付工资 元,八个小时做完,所有包子卖 元。,产生了 的剩余价值,用 代表,这是资本家。
  • 从劳动的方面来看:

    • 具体劳动的任务:(转移价值&生产使用价值)

      • 转移“面粉”的价值;
      • 生产“包子”的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的任务:生产新价值。( 元)

  • 从资本的方面来看:全部预付资本 元。

    • 购买面粉的 元。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不会增殖,称之为不变资本 ()。
    • 购买工人的 元。由工人的劳动再创造出来,并能够增殖,称之为可变资本 (),并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
    • 剩余价值率 。衡量剥削制度
  • 从时间的方面来看:全天工作 小时

    • 个小时,为自己劳动,创造劳动力价值,称之为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个小时,为资本家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

  •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加班)

  •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提高技术)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方式不同)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但相对价值的生产有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技术进步,相对剩余价值有技术进步。
  •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不能长久存在,因为新技术会被学习,此时没有超额剩余价值了,但此时还可以有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原因,相对剩余价值是结果。

  •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不存在绝对的“无人车间”;转移了剥削,压榨的是生产机器的工人的劳动。

资本的积累

  •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扩大再生产

  •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均为正比)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表现。

    价值构成会改变是由于技术构成改变导致的,此时的价值构成就是有机构成。

    如果技术构成改变导致价值构成跟着变,则价值构成就为有机构成;如果技术构成不变,而价值构成发生改变,则价值构成不是有机构成。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积累 →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 相对剩余人口过剩(失业)→ 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灭亡

    失业对资本主义是顽疾,对社会主义是发展中的问题。

剩余价值的循环周转

  • 资本循环的含义:采购 → 生产 → 销售

  •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以及执行的三种不同的职能:

    •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 资本周转时间;
    •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流动资本比例越大,周转越快。
  • 马克思对资本家全部垫付资本的三次划分:

    划分次别内容依据
    第一次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否能增值
    (是否能带来剩余价值)
    第二次划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资本执行的不同职能形式
    第三次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的周转方式

    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不变资本&固定资本(多次使用)&生产资本

    可变资本=工人,劳动力才会带来剩余价值的增殖,但种牛生小牛不是增殖,是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价值补偿:商品能卖出去。实物补偿:原材料能买回来。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问题的两个理论前提条件:

    •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
    •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的第 部类,由生产消费(生活)资料的部门构成的第 部类。

    部类:;第 部类:,其中 可以由部门内部自行解决。剩余部分进行跨部门交换,理想状态应该为等值

  • 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实际上)

  •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形式上),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 成本价格: 元。成本: 元。

  • 利润:元)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平均利润:行业竞争形成的。

    •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作平均利润。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 平均利润出现后,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利润。平均利润出现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 利润率
  • 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

  • 超额利润 超额剩余价值,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形成的。

    平均利润已经形成,超额利润仍然存在。因为平均利润是部门间的竞争形成的,而且超额剩余价值是部门内不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形成的,二者并不冲突。也就是说,虽然在不同部门间,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局面已经形成,但在部门内,某个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仍然可以比其他资本家赚得多。

  • 剩余价值的分配:在利润平均化规律作用下,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各路资本家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由工人所创造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实际上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的途径。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 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 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经济危机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本质阶段)、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主要)和社会管理(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
    •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 民主制度:“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

  • 法制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 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非重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

    •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 (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 (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Last modification:May 26, 2023
希望能帮到你(^-^)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