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辩证唯物论

论述题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启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为什么一切从实践出发?)

选择题

物质观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 恩格斯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具体的物的关系;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和运动

  •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变化与运动等同)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

    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在运动(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

  •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 静止的概念: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

    无条件:指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

    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鸟鸣山更悠,静中有动→风定花犹落)

  •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

  • 时空的定义:

    时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 物质运动与时空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时空的特点:

    •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绝对性:绝对存在;
    • 相对性:速度突破极限,时空发生变化;(常考)
    • 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 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时空是无边无际的;

意识观

世界分为两级,一级是物质世界,一级是意识世界,实践就是横跨在这两级中间的唯一桥梁,实践可以使得物质转化为意识,实践也可使意识转化为物质。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实践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自然存在:自然界。社会存在:人类社会。

  •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意识的起源、本质

  • 意识的概念: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当人不存在的时候,物质世界等同于自然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是物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核心)

    多选三点全选,单选选最后一点

  • 意识的起源:意识作为一种反映方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 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独有的)
  •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决定性因素: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

    • 重要影响因素:语言,...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语言是物质),语言的含义是意识。

  • 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

    •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形而上学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意识是特殊物质、人脑分泌)
    •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

    •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靠实践转化)
    •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物质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意识具有主观能动作用

    •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需要遵从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且客观规律优先。

    只遵从客观规律,但没有主观能动性,则实践可以完成,但是没有意义;

    只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遵从客观规律,则实践有意义,但是无法完成。

  •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规律)与主体选择(能动)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同时,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 内容:

    •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同意,二元论不同意)
    •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批判唯心主义,但不能批判旧唯物主义)
    •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批判旧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主义)

    只有马克思主义同时承认上面这三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一元论,本原只有一个)。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唯物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自然观上都是唯物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唯物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实践的观点(实践是马哲独有的观点)
  • 世界统一于物质: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不是物质)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原因)

    •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Last modification:May 26, 2023
希望能帮到你(^-^)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