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

几何应用

研究对象:

  • 祖孙三代:

  • 分段函数(含绝对值)

  • 参数方程

  • 隐函数

 

切线、法线、截距:设 可导且 ,则曲线 处的

  • 切线斜率
  • 法线斜率
  • 切线方程
  • 法线方程
  • ,则切线 轴上的截距法线 轴上的截距
  • ,则切线 轴上的截距法线 轴上的截距。(截距不是距离,截距可正可负)

极值、单调性:对于函数 ,若存在点 的某个邻域,使得在该邻域内任意一点 均有 成立,则称点 极大值点极小值点极大值极小值

极值点只可能在导数为 或导数不存在的点,但这些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 单调性的判别:若 在区间 上有 ,则 严格单调增加;相应地,若 在区间 上有 ,则 严格单调减少

  • 一阶可导点是极值点的必要条件:设 处可导,且在点 处取得极值,则必有 。(费马定理)

  • 判别极值的第一充分条件:设 处连续,且在 的某去心邻域 内可导,

    • 时,,而 时,,则 处取得极小值
    • 时,,而 时,,则 处取得极大值
    • 内不变号,则点 不是极值点。
  • 判别极值的第二充分条件:设 处二阶可导,且

    • ,则 处取得极大值
    • ,则 处取得极小值
  • 判别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设 阶可导,且 ,则

    • 为偶数且 时, 处取得极大值
    • 为偶数且 时, 处取得极小值

拐点、凹凸性:设函数 在区间 上连续,如果对 上任意两点 ,恒有 ,则称 上的图形是(向上)的(或凹弧);如果恒有 ,则称 上的图形是(向上)的(或凸弧);连续曲线的凹弧与凸弧的分界点称为该曲线的拐点

判断凹凸性时,并非一定要使用 ,只需要满足 。()

拐点为一个点 ,不能只写成 ,必须加上因变量。

  • 判别凹凸性的充分条件:设函数 上二阶可导,若在 ,则 上的图形是凹的;若在 ,则 上的图形是凸的。

  • 二阶可导点是拐点的必要条件:设 存在,且点 为曲线上的拐点,则

  • 判别拐点的第一充分条件:设 处连续,在 的某去心邻域 内二阶导数存在,且在该点的左右邻域内 变号,则点 为曲线上的拐点。

    为拐点时,并不要求 处的导数存在。

  • 判别拐点的第二充分条件:设 的某邻域内三阶可导,且 为拐点。

  • 判别拐点的第二充分条件:设 阶可导,且 ,则当 为奇数时, 为拐点。

渐近线

  • 铅垂渐近线:若 ,则 为一条铅垂渐近线。( 一般是函数的无定义点)

  • 水平渐近线:(若定义域有 均要考查)

    ,则 为一条水平渐近线;

    ,则 为一条水平渐近线;

    ,则 为一条水平渐近线;

  • 斜渐近线:(在水平渐近线的任意一个 取无穷大时(不存在),考查斜渐近线)

    ,则 是曲线 一条斜渐近线;

    ,则 是曲线 一条斜渐近线;

    ,则 是曲线 一条斜渐近线;

最值(值域)

  • 求闭区间 上连续函数 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

    1. 求出 内的可疑点:驻点与不可导点,并求出这些可疑点处的函数值;
    2. 求出端点的函数值
    3. 比较以上所求得的所有函数值。
  • 求开区间 内连续函数 的最值或者取值范围:(有时没有最值,就求取值范围)

    1. 求出 内的可疑点:驻点与不可导点,并求出这些可疑点处的函数值;
    2. 两端的单侧极限:若 为有限常数,则求 ;若 ,则求 ;若 ,则求 ,记以上所求左端极限为 ,右端极限为
    3. 比较步骤 所得结果,确定最值或取值范围。

曲率和曲率半径:曲率 ,曲率半径

  1. 求一阶导数;
  2. 求二阶导数;
  3. 套公式。

相关变化率:题设告知 ,欲求 ,则

中值定理、微分等式

中值定理

中值定理:设 连续,则

  • 有界与最值定理:,其中 分别为 上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 介值定理:当 时,存在 ,使得

  • 平均值定理:当 时,在 上至少存在一点 ,使

  • 零点定理:当 时,存在 ,使得


  • 费马定理:设 在点 处可导并取极值,则

  • 罗尔定理:设 上连续、 内可导、,则存在 ,使得

  •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设 上连续、 内可导,则存在 ,使得

  • 柯西中值定理:设 上连续、 内可导、,则存在 ,使得

  • 泰勒公式

    • 带拉格朗日余项的 阶泰勒公式:设 在点 的某个邻域内 阶导数存在,则对该邻域内的任一点 ,有:( 介于 之间)

    • 带佩亚诺余项的 阶泰勒公式:设 在点 阶可导,则存在 的一个邻域,对于该邻域中的任一点 ,有:

  • 积分中值定理:设 上连续则存在 ( 均可),使得

解题方法

  1. 确定区间:在数轴上标出所有可能用到的点,确定区间。

  2. 确定辅助函数:简单情形下,题设 即为辅助函数 (研究对象)。复杂情形下:

    • 乘积求导公式 的逆用:

      • :见到 ,令

      • :见到 ,令

      • :见到 ,令

        常考以下情形:

        • 见到 ,令
        • 见到 ,令
        • 见到 ,令
    • 商的求导公式 的逆用:

      • :见到 ,令

      • :见到 ,令

        ,上式为

    • 见到 ,可令

    • 题设给出""或"",也可以作为提示,令 为辅助函数。

  3. 确定使用的定理

    • 零点定理:常用于找 (由 ,则 )

    • 介值定理:常用于找 (由 ,则 )

    • 费马定理:常用于证 ( 为可导的极值点)

    • 罗尔定理:常用于证

    •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常用于

      • 题设中有 的关系或""
      • 可考到单调性
    • 泰勒公式:常用于

      • 题设中有 的关系
      • 可考到凹凸性
    • 柯西中值定理:常用于

      • 两个具体函数所满足的式子
      • 一个具体函数与一个抽象函数所满足的式子
      • 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综合

 

常见的关键点总结

  • 用题设告之,如

  • 用极限 (连续、可导、保号性,算极限)

    • 处连续且 ,则
    • ,则 ,使得 时,有
    • 考虑等式(不等式)两边取极限
  • 用零点、介值定理

    • ,则
    • ,则
  • 用积分 (中值定理、保号性、原函数定义,算积分)

    • ,则
    • ,且不恒等,则
    • 考虑等式两边算积分
  • 用费马定理:可导极值点处

  • 用奇偶性质: 是可导的奇函数 是可导的偶函数

  • 用几何条件:

    • 交于点 ,则
    • 在点 处有公切线,则
    • 存在相等的最大值
  • 用行列式条件:如 ,则

 

其他问题

  • 双中值问题:即证明 ,但 的问题。

  • 拉格朗日、泰勒变体形式及求 :若 ,令 ,则 ,于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变体形式为

    泰勒公式(一阶为例)的变体形式为:

    考研中一般可能将 ,得到

  • 反求 表达式再求 ,如

微分等式

理论依据

  • 零点定理及其推广:设 上连续,且 ,则 内至少有一个根。

    推广的零点定理:若 内连续,,且 ,则 内至少有一个根, 可以是有限数或

  • 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性态

  • 罗尔原话 (罗尔定理的推论):若 至多有 个根,则 至多有 个根。

  • 实系数奇次方程 至少有一个实根。

考法

  • 证明恒等式

  • 函数的零点个数 (方程根的个数、曲线交点的个数):至少几个、至多几个、恰有几个

    导数中不含参数,即辅助函数 中不含参数,于是研究函数性态的过程中不讨论参数,结果中讨论参数,即根据参数的取值不同,研究曲线与 轴位置关系。

    导数中含参数,即辅助函数 中含参数,于是研究过程中讨论参数,即根据参数取值不同,研究曲线不同的性态,从而确定其与 轴的交点个数。

  • 方程(列)问题

  • 区间(列)问题

微分不等式

  • 用单调性:

    • 如果 ,且当 ,则在 。若存在 的右侧一个小邻域有 ,则结论中的不等式是严格的 (即 )。若在 右连续,则可用 代替 。(能取值取值,不能取值取极限)
    • 如果 ,且当 ,则在 。若存在 的左侧一个小邻域有 ,则结论中的不等式是严格的 (即 )。若在 左连续,则可用 代替
    • 区间 可改为半开区间、闭区间、无穷区间、半无穷区间,结论仍成立。
  • 用最值:如果在 有最小值 ,则在 ,且除这些最小值点外,均有 。对于最大值 ,有类似的结论。

  • 用凹凸性:如果 ,则

    • ,有
    • (推广) ,有

    如果 ,则有与上面所述相反的不等式。

  • 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如果所给题中的 在区间 上满足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条件,并设当 (或 ),则有

  • 用柯西中值定理:如果所给题中的 在区间 上满足柯西中值定理条件,并设当 (或 ),则有

  • 用带有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如果所给条件为(或能推导出) 存在且大于 (或小于 ),那么常想到使用带有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证明,将 在适当的 处展开。

    证明的关键是 能达到目的。

    如果所给条件为(或能推导出) 的更高阶导数存在且大于 (或小于 ),那么常想到将 展开至更高阶。

物理应用

以“ 的变化率”为核心,写出 的表达式,并依题意进行计算即可,常与相关变化率综合考查。

Last modification:May 26, 2023
希望能帮到你(^-^)V